English

美学百年的历史勾勒

1998-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美学界,西方美学历来是一“重镇”。周宪先生近著《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西方美学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它对西方美学百年历程作了恢宏开阔的历史勾勒和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字里行间多有令人击节的思辨,读来着实让人感到某种历史智慧的存在。

首先,该书不同于全史或流派综述式的通常写法,独辟蹊径地以“批判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为历史主线,提纲挈领地勾勒了西方美学乃至哲学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依作者之见,西方哲学在本世纪的主要趋势可以归纳为三种哲学: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实证-分析哲学。“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西方哲学在二十世纪的一些重要变化,这就是‘批判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这两个转向最终又汇合于‘后现代转向‘之中(第3页)”。将“批判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交汇于“后现代转向”,这种思路可谓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

其次,《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在两个“转向”主线基础之上,又把历史思考的焦点凝聚在在德法现代哲学的交错影响上。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结构篇章来看,德国和法国的思想流变和交互关系占有核心地位。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德法两国美学作为对立(有时确实如此)的两个阵营,而是关心两者之间互相渗透甚至交错迭合。比如,在批判理论中,作者注意到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法国出现了变形和发展,进而探讨了利奥塔和波德里亚的后现代思想;源于德国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在法国又孕育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巴尔特的“语言乌托邦”思想,等等。在德法线索之外,作者又辅之以欧美诸国其他重要美学家的思想分析,起到了丰富主线的作用。这种分析格局显示了作者对西方美学两个基本方面的关注:一是批判理论中对文化和意识形态上霸权与颠覆关系的梳理,二是语言学转向中对话语及其理解、沟通和主体间性观念的关注。

最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西方现代美学多学科和“殖民化”趋向的理解,以及相关材料的重新整理和发现。美学的边界在二十世纪并不明晰,甚至可以说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它和西方思想的许多领域彼此重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乃是因为现代学术在反抗后现代细分和不可通约性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多学科和交叉研究的整合视野。美学越出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边界,进入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史、人类学等诸多领域,这就是后现代条件下所谓的美学“殖民化”现象。不同于传统美学是“美的哲学”这一经典界定,西方现代美学更像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解释。作者准确把握了西方美学的这一趋向,追求一种符合西方美学发展实际的广阔视野,广收并蓄,既发掘整理以往常常因过于狭隘的美学范式所忽略的思想材料,又把注意力放在美学进展的新趋向和新思想上,迸而构成两者之间的某种平衡和内在关系的分析。从前一方面,作者把斯宾格勒的历史理论,齐美尔、韦伯以及奥尔特加的社会学理论,纳入西方批判理论发展的序曲,颇有理论眼光,这就揭示了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对立,以及艺术的乌托邦理想的历史原因。从后一方面看,作者似乎特别关心两个“转向”在后现代论争中的发展变形,通过对利奥塔、波德里亚、福柯、巴尔特等人美学思想的讨论,进一步展示了西方美学乃至西方思想界晚近的基本主题:文化与政治、话语与权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